1962年尼赫鲁求援美国,召集3万王牌再次袭扰,却被丁盛一天打服

发布日期:2024-08-25 20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12

1962年,尼赫鲁仗着有美国撑腰,不断挑衅中国,在边境挑起事端,给我国造成大量财产和人身安全损失。经中央决定,我军决定展开反击,于是,一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了。仅在一个月时间内,我军就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,然而尼赫鲁却不死心,他立即向美国发电报求援,有了美国的帮助,尼赫鲁的腰杆再次挺了起来,雄赳赳气昂昂地调来三万王牌军兵力,对我军展开反攻。面对尼赫鲁的嚣张气焰,丁盛将军决定给敌人狠狠一击,采用“关门打狗”的战术,一天不到的时间,尼赫鲁骄傲的王牌部队就彻底被击垮。而击溃其王牌军的这支部队也成了尼赫鲁的噩梦。那么,尼赫鲁为何有胆量叫嚣我军?当时击垮印度的那支王牌军,又是我军的哪支部队?当时的战况又是如何?接下来,我们就来说说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。

在这之前希望各位小伙伴能动动您的手指头,点赞加关注给我一个支持,也方便您接收到最新的内容。

要说到这场战争,就不得不提麦克马红线。其实,原本中印两国并没有边境纠纷,一直以来都十分和谐,两国之间来往密切,和平相处。可是,自从英国殖民印度之后,私自划定了所谓的中印分界线,中国自然不会同意,但当时两国都在忙于处理国内事务,并没有理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。

然而后来的印度却蛮不讲理地认定麦克马洪线,并在1959年之后,向中国提出边界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.2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,划归给他们印度,这样无理的要求被我国果断拒绝。

尼赫鲁恼羞成怒,仗着有美国撑腰,再加上当时中苏关系破裂,苏联也转而支持印度,有了两大强国的支持,印度更加猖狂,企图继续吞食我国领土。甚至在1959年8月和10月,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制造了严重的朗久、空喀山口事件,给我国许多边防士兵造成人身伤亡。

但是我们都知道,这场战争印度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,就连毛主席当年都说,我想了十天十夜,都想不明白,尼赫鲁为什么要开战。所以,尼赫鲁为何要发动这场毫无胜算的战争呢?

原来,当时尼赫鲁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一份所谓的绝密情报,说中国军队没有任何实力,部队里的给养极差,士兵普遍营养不足,军事调动更是艰难。这些原因让尼赫鲁的野心更大,他认定印度能打赢这场仗。

于是尼赫鲁彻底抛弃了两国友好的旗帜,从1961年开始,先后在我国境内肆无忌惮设立43个军事据点。但是我国坚持和平的原则,想要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境问题,然而尼赫鲁却将我们视为软弱可欺,断然拒绝我国提出和平谈判的建议。

甚至在战前声称印度将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。要彻底清除掉其侵占领土上的中国军队。印度国防部长紧跟尼赫鲁的步伐,宣称要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,最后一支枪。两人口出狂言的本事,可谓是一山更比一山高。1962年10月17日、18日两天时间里,居然派兵对我国军队进行炮火攻击。

面对印度这种猖狂的行为和态度,以及当时我国正处在四面楚歌的处境,毛主席在中南海召开会议决定,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战。这一仗不止是要将挑战我国领土主权的敌人打退,而且还是我国的一场立威之战。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就此拉开了大幕。

1962年10月20日战争打响。美苏为印军提供武器装备、情报,苏联的赫鲁晓夫甚至亲自到印度支持尼赫鲁。种种扑面而来的好处,砸到尼赫鲁的脸上,让他兴奋得晕头转向,彻底失去了理智,认为这一仗印军将必胜无疑。

而我军始终求真务实、认真分析敌情、局势,即不轻敌也不过分抬高敌人。在边境东段我军采取两翼开刀、侧后迂回、分割包围、逐个歼灭的战术,仅仅三天,我军就歼灭了印军第7旅,收复了我国大部分领土。在西段,我军巧妙利用地理优势,对印军据点强攻,到了28日,就清除入侵我国境内的37个印军据点。

尼赫鲁慌了,他万万没想到所谓营养不良的中国军,进攻竟如此之快。这一情况同样也是美苏意料之外的。

1962年10月24日,就在我军的强势攻击下,嚣张的印军被打得节节败退之际,我国却做出一个让国际不解的决定。中央下令部队停止追击,本着捍卫领土主权,和平相处的原则,依旧以谈判为主,然而尼赫鲁仗着美国的支持,再次拒绝这一建议。

反而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,然后他一边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反华行动,激起不知情的印度群众强烈的反华情绪,一边又紧急致电美国求援。很快,尼赫鲁又集结了3万人的兵力,同时美国调集了航母前往孟加拉湾,运输大量武器装备到印度,以此向我国施压。

尼赫鲁战胜的信心再次回来了,3万大军在我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,发起突然进攻。当时我军刚刚撤兵,正处在休整状态。一时间,对我军造成了严重损伤。面对印军的屡教不改,中央决定反击。于是,就在尼赫鲁为突袭战果洋洋得意的几天之后,开国少将丁盛带领的这支军队将成为他一生的噩梦。

中央军委会议上,主席亲自点将,任命54军军长丁盛少将,出任此次中印边境的瓦弄作战区的总指挥。作为自我国工农红军一路走来的开国少将,丁盛经历过长征、抗日战争、中共内战,作战经验丰富,他参加过百团大战、辽沈、平津等战役、以及抗美援朝,是一员虎将,在解放战争时期屡立战功,以其勇猛果敢的指挥风格,在部队中获得“丁大胆”的称号。

至于参战部队,中央决定让54军参加此次战斗。这是因为54军有参加高原作战的经验。而瓦弄地区正是这样的地势,该地区也是这一仗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。

因为根据作战地区瓦弄地势,它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,海拔在4000米以上,这里山高林密、最为险峻的自然环境这里几乎都包括在内,断崖峭壁,水流湍急且交错,属于易守难攻之地,所以派出有相关作战经验的54军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
面对印军三万兵力,我军要如何部署,又是一大问题。众所众知,在中印战争中,瓦弄地区反击战十分的重要,而且也是非常艰难的一战。为了防守瓦弄,尼赫鲁派出了印军第4师第11旅,这是一支王牌部队。由4个步兵营和4个直属炮兵连组成,并且配备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式武器装备。

该师素有“百战之师”的称号,这支部队里有三分之二的士兵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,还在东非与德军交战过,在缅甸和日军正面对抗过,甚至击败过二战时期有着沙漠之狐称号的隆美尔军团。更是被称为打遍欧亚的劲旅。可以说这支印军部队,不管是在军力还是在装备上都是强劲的对手。

除了要面对地形和强劲敌军的问题,还有一个要面临的困难。那就是印军在瓦弄的防御工事。印军在这里驻下的防御工事十分密集,自从1942年印度非法占据瓦弄地区后,在这里建造了很多铁丝网、碉堡、交通壕,掩埋了很多地雷。光是地堡就有上千个。

面对种种艰难的情况,丁盛将军并没有被难住,有问题就解决问题,没有问题就让战前准备更充足。常年的作战经验,让这员虎将快速做出了非常明确地应对措施,他果断采取“关门打狗”的战术。将敌人包围起来,再穿插分散敌人的力量,逐一歼灭。

要知道,在使用战术这方面,我们可是有几千年的历史。很快,我军完成了对印军的包围,然后以一个团和一个营的兵力向瓦弄各个地区实施反击,居高临下、直插瓦弄,将敌军力量分散开来,又以4个连兵力对其余地区分割歼灭敌军力量。

11月16日早上,敌人在我军的围剿下,瞬间乱了部署,印军十一旅旅长见势不妙,立即下令撤退,然而退路早已被我军截断。旅长本人则随美军军长乘飞机仓皇而逃。被抛下的印军大部队,群龙无首彻底溃散。

经过十多小时的战斗,我军进占瓦弄,与此同时另一部也攻下了敌军一地区。丁盛将军乘胜追击,率兵力剿残余力量,并一路向南追击,直到追击敌军至萨姆维尔和金古底,逼近中印传统习惯边界线。至此,瓦弄一战,歼灭印军1200多人,我军大获全胜,史称瓦弄大捷。

1962年11月16日,我军仅用十多个小时,就将印军号称的王牌军队击溃了,这是丁勇将军意料之外的,因为这支印军部队的名号,以及作战地形和敌军的防御工事等等,对我方不利的原因,都让丁勇将军做好了打持久战。但令他没想到,一天不到的时间,我54军就将敌军拿下了。这让丁勇在战斗结束之后感叹道,什么王牌之师,比国军还好打,这简直就是大人打小孩。

而声名赫赫的印军11旅被打得四处逃窜,这一切都要得益于丁盛提出的断其后路,关门打狗的作战战法。毫无疑问,这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,既能防御我军的进攻又能随时撤军,正是这样的打法让我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。

当战争打响时,尼赫鲁还是信心满满,他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前方传来捷报的消息,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,当前线传回消息时,他等来的却是自己的王牌军被解放军十多个小时就击溃了。他震惊不已,难以置信会是这样的结局。

自此之后,这支所谓的王牌之师部队颜面扫地,盛名不再。而丁盛将军用兵之妙,歼敌之狠,从此令印军胆寒。时至今日,尼赫鲁当初所面临的54军,仍然是印度军校里模拟的假想敌。

就在尼赫鲁担惊受怕我军会继续进攻时,中央再次做出的决定,让尼赫鲁乃至世界都震惊。1962年11月21日,中央下达了停战以及部队后撤的命令。尤其是我军缴获的所有战利品,还有俘虏的印军,中央下令将所有武器装备逐一清点并擦拭干净,俘虏的印军给他们治疗伤势。然后全部送还给了印度。

对于这一决定,起初我军很多战士也都不理解,但是后来才明白这是国家的大智慧和大格局。我们之所以这样做,是为了让印度知道,我国最初的忍耐和让步,并不是我们懦弱好欺负,而是中国始终都以和平共处的原则,与他国来往。

我们打仗从来都不是为了侵略,而是为了和平和捍卫国家主权。但是如果敌人始终想要挑衅、想要侵占我国领土,那我们从来也不会怕。就像那句歌词,朋友来了有好酒,若是那豺狼来了,迎接他的有猎枪。

瓦弄之战,以一个生产师撼动印军王牌师,不但没有落于下风,反而取得辉煌的胜利,瓦弄反击战的胜利,打出了我国国威、我军军威。更是打碎了尼赫鲁企图侵犯我国领土的野心。

中央归还战利品和送回俘虏的决定,更是让世界看到了我国想要谋求和平的国家形象。可以说,我国之后多年的和平现状,瓦弄反击战胜利和中印自卫反击战的最终胜利,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相关资讯